思来想去,还是要好好回忆一下这一对我来说有这非凡意义的一年,如果没有好好记录,以后忘记了,这大概会是我很大的损失。写这样的回顾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一年,更是跟自己的心灵对话,寻觅过去的自己,重新去解读过去的自己,与过去的自己和解,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大抵如此。
# 高考前后以及暑假
# 虚无主义
我对 2024 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后半年,至于高中的生活恐怕早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,我连高中的老师的名字都记不清了,确定的一点是我连班主任的名字的一个字是哪一个都不确定,还得问一下我的同学:是这个 “斌” 吗?我的同学笑着对我说:忘了本了呀
我高三的梦校是北邮,计算机圣地,当时北邮大概是我跳一跳就能够的着的位置,我当时预估着:我再提高 10 分就能考上!于是我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冲刺,但是遗憾的是成绩却不为所动。记得当时数学考完出来,整个人就不好了,我是 2024 年一卷的,那个圆锥曲线大题我在那里硬算,整个考试节奏炸了,数学直接就 g 了。那个晚上一个班都比较低沉,都说自己奋斗三年,要去长沙理工了,长沙理工也不错之类的话,我也不例外。可能是利用降低自己的预期来安慰自己吧。
我当时还是想得比较开吧,我觉得高中的核心价值不是拿到一个好大学的文凭,上个 985 或者 211,而是去培养自己内在的能力 —— 应对压力的能力、应试能力等等,至少一点我是确定的,无论我考到哪一个大学,我在高中培养的核心的能力都不会丧失的,我没有因为没有上一个好大学而失去什么,而是意识到了什么才是经历高中体系后我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。
当然没出分的时候也是感觉自己离北邮 10 分,出分后我研究了一下自己确实是离北邮 10 分,当时我是报了北邮的高校专项计划,所以其实有很有机会低分上北邮的(北邮的分真的好高),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我不是什么好学校出身的。出分前,我坐在钢琴前弹奏 call of silence 的片段(我刚学钢琴),等了个六点整去打开查分界面,其实当时还是存在侥幸的,万一我排名高呢?事实证明,菜就是菜,仪式感不会给我多上几分的。看到排名心就凉透了,一直悲伤不知觉涌上心头,我拼劲全力都没办法走出自己的局限呢......
自此,原本只是苗头的虚无主义开始开花了,这是不是命中注定的?我现在的行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吗?由此推之,我的未来是早就已经决定好了的,我就是上不了北邮,我就是菜,而且我没有力量去改变我的命运。人心莫过于心死,我放纵自己玩了一个月,但是游戏越玩越没趣,直到后来,我打开游戏又关闭,下载完游戏又马上卸载,寻找和下载游戏本身比玩游戏刺激更大。那是一种煎熬,拥有无尽的时间和支持的设备,我却只是坐在电脑前发呆,我不知道我做什么有意义,我的人士毫无意义可言。一切都是注定的,这样的人生游戏有什么好玩的。
真的是讽刺,过去的我应该是幻想过这个暑假会多么快乐,那时的我却只是在电脑前发呆,毕竟心境不一样了,我回不去那个可以打打游戏就可以感受到快乐的人了。
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少年游
# 专业选择
对我来说专业是远大于学校的,我是无法想象自己在一个大学学了 4 年不感兴趣的东西。当时的想法很单纯,传统产业已经要淘汰了,基础理论研究数学物理,不是我能学得明白的,剩下的医学,我不感兴趣,听说要背好多书,最后是选择了计算机。其实也想过去 985 转专业,但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,没转成不是就废了吗?现在我回看来,其实自己可以试试这条路的,只不过当时太没信心了,不觉得自己可以卷过大部分 985 佬。总之,我因为担心风险就是降学校 title 而选择专业了。现在没啥后悔的,虽然高考考炸了,但是志愿填的还不错的。
# 学校选择
我的去向的上海大学的理工三类。上大又称鼠(shu)大,以其独特的学校制度闻名,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次是我在 b 站动态发了一篇秋季学期总结,然后就被人盒了😭,用 ip 地址跟秋季学期就猜出我学校了。三学期制度,短小精悍😅,据说是要改为二学期制了,我认为制度是没有问题的,关键是制度跟学校的层次无法匹配,三学期制还是太超前了。对于学校而言不是一个好制度,对我来说,这个制度就很舒服,10 周的课,2 周考试周,考试越多假期越多,10 周的课加上不深的内容,课程考前突击拿高分也很简单。我整天都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,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。另外,上大不宵禁,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早晚自习,而且思政课几乎都是开卷的,不用考试前在那咔嚓咔嚓背书浪费时间。图书馆的位置也很充足,还有 24 小时自习室。好像有点扯远了,谁在意一个末流 211 的校园环境😅。
# 阿德勒心理学
暑假的我也并不是什么都干,纯躺了,也许是太闲了吧,还是把高数学了好几章,然后也是接触了一下 C 语言,当时我的状态接近于积极的虚无主义(也许现在也是?不过我觉得不应该用什么主义去定义自己了),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去实现一些自己的价值的,无意之中接触到了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这本书让我大受震撼,让我慢慢理解了很多东西。
我的未来是由我对过去的自己的诠释决定的
阿德勒心理学一定程度上治疗了我的无力感,但是虚无主义并没有完全消失,在我低谷的时候,我仍然会听到恶魔的嘶吼,但是至少不会被决定论阻碍自己的前进了。
# 计算机启蒙 ——CS50
梦的开始,冲浪看到 CSdiy,在别人的推荐下开始计算机的第一门课 CS50,当时我配 VScode 的环境半天,真的是让我红温,好在 CS50 有线上云环境,刚学计算机语言确实不用把精力放在配置环境上。David 真的是非常有热情,如果你刚接触编程,无论你是否是计算机专业,我都推荐你从 CS50 开始。看了 4 节课作业,没写作业,当时不懂怎么学,就傻看着课,整个暑假我其实没有很专注地在学,回头看这段时间,真的很想锤死自己,怎么可以这样浪费时间,怎么可以这么低效地学习😡。不过我早就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了,当时的我活在当时的局限之中,在目光所及之处已经做到最好了。
# 大一
# 秋季学期
我在 11 月份总结过一次,梳理过秋季的时间线
# 时间线
大一秋季有 10 周,考试周 2 周,节奏非常快,学校要求了提前一周到学校报到。
- -1~3 周
- 熟悉学校环境,掌握了图书馆的正确打开方法
- 结合在暑假零散的看了一点 CS50,把 CS50 草率地结课了
- 搭建个人博客,用了三天,crying,意外提前学到 git 的使用
- 4~7 周,
- 开 CS61A 和结课 CS61A,由于有 CS50 的基础,CS61A 学得比较快
不扎实,而且跳过了不感兴趣的 scheme 部分 - 从钱图转战图本部,节约大量时间
- 开始使用时间日志,随后在打卡社打卡,对时间利用的感知提升了一个维度
- 开始使用 win 的快捷键,切换窗口等等,这个真的是效率革命
- 8~12 周
- 开 CS61B, 12 周结束前进度在 gitlet。
- 提前学线代,进度矩阵
- 计划报名蓝桥杯和参加校内集训,
我怀疑学校在鼓励学生每人捐款 300 块,群里有超过 500 人,好像只有我一个 Java 选手??? - 计划报考华师大插班生软工,检索信息发现难度极大,自己准备太晚,风险太大,据知乎一位上岸人士称自己把 20 年的考研真题做完了,1800 做了三遍,个人认为这个兄弟可以直接考研了。但是我没有完全放弃,只是不打算 all in,也许可以考前突击一下,博一个概率。
- 被英语考试薄纱 + 想考插班生,开始有计划地背单词。
- 搭建学习流,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学习,体系为 obsidian (windows+ipad)+goodnotes (ipad),翻译软件沙拉查词,实现了本地 pdf 划词翻译
- 重建个人博客网站
# 收获
- 入门编程,oop,递归,链表,红黑树,哈希,git,ide
-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习流,
大部分没用 - 学到了很多沟通的技能
- 提高了信息检索能力,
我之前没用过知乎,对不起,主要体现在搜索信息的途径和渠道被打开了,不会问 chatgpt 无果就问人了。 - 打造了学习生活体系,目前还在想办法压缩杂项时间,提高时间的利用率
# 遗憾
# 学校方面
英语学习没有在一开始就坚持,导致秋季英语考试爆炸,另外对于绩点的保持犹犹豫豫,现在绩点还没有出来,但是应该没有能够达到预期。水课的时间没有利用好,英语课大部分时间在发呆,思道法在后期才想到要在课上写代码。在考试层面,能明显感觉自己的卷面非常糟糕,这点要非常注意。只翘了一次课,还刚好被抓了,能翘的课没有翘,不过感觉如果不是教室环境不适合写代码,就可以不翘课。
# 自学方面
在前八周看网文看得太多了,挤占了大量的空闲时间,学习 CS61A 太急,导致基础不扎实,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急,断 CS61B 的时间我也没有拿来复习功课,当然,这也是我当时的局限性,没有看清楚水课考试的本质,误判了期末学习的强度。总的来说,秋季是一个压力非常小的学期,唯一的难点在于微积分、C 语言和英语,单变量微积分我暑假提前学完了,而 C 语言我学完了 CS50,所以其实每天我都有大把的空闲时间,然而事实上每天平均学习计算机只有 3 个小时,这实在是太可惜了,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我没有时间记录的那段时期时间浪费到了哪里。
# 冬季学期
整体过得比较烂,相较于秋季,冬季比起秋季的确不适合学习,温度降低,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活作息很难,这个阶段我把 61b 除了 proj3 的东西基本收掉了,然后开了一会 61c, 因为我的全程导师让我去对接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平台网站的开发,做这个网站的前端变成了我的任务,于是我转学 JavaWeb,ssm 技术栈,大概是前端基础 + springWeb+mybatis+vue+mysql。这个是我的 12 月总结,大概梳理了一下 12 月每天干了什么。
上面这些东西好像有点无聊,这是我之前写过的东西。
# 方向的迷茫
最开始我是坚定的保研党,想着猛刷绩点保研洗学历,后来接触到了学校的飞溯手册,了解了好多保研黑话。后面加入了 61abc 群,在群友的熏陶下转向面向就业学习,想着光速找实习,进大厂打工。后面又感觉打工也没办法实现我的自由,对于找工的热情退却。看了几篇出国指南的文章,对于出国又有了憧憬,上大的出国的氛围也浓厚,出国较于保研更有优势,保研上好学校的难度大于出国去 top 高校的难度。考插班生也是想过的,中途打算考又打算放弃,到现在又打算去考,过程可谓跌宕起伏,而刚刚又看到学校的交流生项目,大三出国交换一年又是我憧憬的一个方向,我真的很想去国外看看,单纯的想去认识更多的人,去见更大的世界。如果去了多大,我是不是还可以去找 maki?哈哈,平时真的很喜欢边听他的讲座边跑步。
# 个人博客
第一次搭个人博客是在中秋节的那几天,真的很有趣,这个是受 lemon 爷的启发的,当时我无意翻到了 lemon 爷的博客,一下子就对怎么部署这样一个网站感兴趣了,于是动手用 hugo 搭了一个,后面不太喜欢这个主题和一些原因就弃用了这个博客,后面我的一个朋友说看了我的博客写的几篇文章,他感觉很有收获,问我为什么现在打不开这个网站了,我说我想把自己这些东西与现实的自己隔开,匿名上网。他有点失落,不过我也决定重新去写自己的博客。我真的被别人的博客影响很多,lemon 爷的随笔给了我很多启发,前辈为后辈留下的经验是可以实实在在帮后人少走弯路的,或者激励后人变得更好,未来一天我也会变成学长,我也想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供后人参考,去发散自己的光,那怕光很微弱。对于这点我真很佩服星爷,如果你想入门 CS61abc 这几门课,快去关注星爷,也可以加入星爷的打卡社,虽然我摆烂没打卡了(逃)
# 信息流
我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,平时摸鱼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在捣鼓自己的学习体系,我这几天整理了一下我的信息流,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:
![[Pasted image 20250109202844.png]]
# 小结
大一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学业的压力,大部分时间过得很惬意,写写代码,看看书,赶赶作业,偶尔熬夜,一天大概只上 2、3 节课,冬季我把能翘的课都翘了,那种能够自由安排时间的感觉真的很爽啊,某种程度上其实我过上了高中憧憬的大学的生活。
虽然我每天的自由时间很多,但是每天在学习计算机的有效时间其实只有 4 个小时,这是一个比较让我难过的事情,不过我也一直在改进自己的学习流,在寒假这套相对完善的学习流应该就能够发挥用处了。还是得 pushpush 自己,一不注意的话大一就要溜走了啊😭,对我一个末流 211 的人而言,最大的筹码是时间,我现在能够幻想美好未来的凭借也是我大一的身份,而这个身份可是只有半年了。不能再像大一上这样摆烂了。
stay hungry stay foolish
实际上我每天都浪费 4-6 个小时,如果我全身心投入到我要做的事情上会这么样?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sNzAuYDgy0
# 每日总结打卡
我已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 j 人了,时间日志这个 app 已经深度融入了我的日常
![[IMG_0938.png]]
每天统计完时间之后,我会在 obsidian 写一下明天的计划,以及一天的反思碎碎念,这个习惯感觉已经变成我的一部分了。
我在大学大概是三点三线的生活,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宿舍(笑)
我之前一直愿景自己可以在大学交到很厉害的朋友,然后跟他一起打比赛、交流技术,至少在大一上,我确实找不到可以跟我一起聊技术的朋友。大一下应该就会好很多,我也发现自己过去太封闭自己了,应该多主动去交流沟通的。导师的项目应该可以让我接触到一些很厉害的学长,这是一个认识更多优秀的人的好机会。
你的心脏每秒钟都在跳动,那是你与死亡的搏斗
每天写下总结反思都是跟自己心灵的对话
打开 ob 写点东西,已经成为了我的一扇门
门外是嘈杂与世俗,门内是理性与平静
# 展望 2025
# 机遇与挑战并存
我现在也没有完全确定一个方向,现在的想法是先探索探索,多尝试尝试,大二再确定也不迟。2025 对我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
# 项目
导师给我的任务是搓出一个网站的壳子,我的计划是学 vue 把这个壳子搓出来(前端),然后跟着信息办的人一起完善剩下的部分(不过我感觉我写的东西会被舍弃全部重写 QAQ)
我能在寒假回去前写完这个前端网页吗?这是第一个挑战
# 插班生
不打算换专业,那么插班生值得考的位置也就只有华师大的软工,华师大的软工每年都竞争激烈,对于我一个半路才加入插班生考试队列的人来说,其实考上的概率微乎其微,不过华师大考的内容不多,我花点时间未必不可一战,借这个机会还可以 push 自己学英语,同时我又不是 all in,考试没有压力,没考上也是赢,稳赢的。
插班生考试还跟考试周冲突了,难受,插班生考试是第二个挑战
# 交换生
上大有着浓厚的出国氛围,相较于一般的 211 有更多的国外交流的机会,免学费真诱人啊,我是真想去多大交换一年,不过这意味着我得在这一年拿到雅思 6.5😭,我试试吧,最后的去国外学习的机会了,毕竟去老美读研实在是没有这种财力。
雅思能不能出成绩,这是第二个挑战
# 计算机公开课学习
我目前停留在 61c,黑马算计算机公开课吗🤔?寒假打算开 data100,61c 还得往后排,不太清楚 data100 会写多久,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大一下抽点时间去把计组和 os 学一下,把 CSAPP,还有几本入门计组和系统的书看一下。
感觉寒假任务巨大,公开课和学业怎么平衡是一个挑战
# 科研?
科研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神秘感,我想试试科研的感觉,如果读研的话确实得早点进组干活,我打算大二找找机会去实验室混混,嗯,问问群里的科研佬,群友真的是我最大的人脉😘
那么,怎么找到导师,怎么联系导师,这又是一个挑战
# 蓝桥杯
没时间,不打了,捐款 300,抱头痛哭
# 学业绩点
冬季微积分、线代、大物课,全部翘完了(我真的受不了学校课程的慢节奏),我翘的东西我课后也还没补,这个我确实是留到寒假去处理了,让寒假的我去操心吧(bushi),学校的考试倒是不难的,每天花费一个流去处理是够的,剩下两个流得去学计算机,空闲时间得用到 anki 背单词。真题在手上,不慌
# 实习?
这黑马课走下去,我感觉我下次寒假说不定可以去找找实习,暑假投投简历?苍穹外卖启动😅,写导师给的项目应该可以让我打通挺多技术栈。
先大胆想想,再看看是不是符合实际吧
# 2025 的愿景
其实是否实现上面的想法也没关系
我更希望自己少一分焦虑,多沉下心去思考和学习,做一个斯多葛主义者,找到内心的平静、理性和幸福,无论外界的环境和命运如何变化。